原文
邓攸(yōu),晋人也。有弟早亡,唯①有一儿,曰遗民。时值②动乱,胡人③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④妻孥⑤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⑥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⑦弃己儿,怀⑧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⑨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
- 唯:只,只有。
- 值:碰到,遇上。
- 胡人:此指匈奴人。
- 挈(qiè):带,领。
- 孥(nú):儿女。
- 但:只,仅仅。
- 莫若:不如。
- 怀:怀抱。
- 毋(wú):不要。
译文
邓攸是晋国人。他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当时正遇上动乱,匈奴人入侵京城,抢夺牛马。邓攸带着妻子和孩子逃亡,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去世得早,他只留下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放下自己的孩子,抱着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妻子听从了他的话。
文言知识
- 说“毋:“毋”是个否定词,相当于“不”、“无”。“毋哭”即“不要哭”;“毋忧”即“不要忧愁”;“毋庸置疑”也可写成“无庸置疑”,即不用怀疑。
文言文中的否定词除了“毋”外,还有“莫”、“弗”、“勿”、“无”、“未”等。
- 说“涕”:“涕”在文言文中指“眼泪”,而现在作“鼻涕”解释。鼻涕在文言文中用“泗”表示。
人物介绍
邓攸:(?一326年),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两晋时期官员,以孝著称。
邓攸早年曾任太子洗马、河东太守等职,西晋永嘉之乱时被石勒俘虏。东晋建立后,邓攸历任吴郡太守、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等职。邓攸为官清廉,在吴郡太守任上深受百姓爱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启发与借鉴
邓攸为了侄子而舍弃自己的儿子,这在现今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是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下,邓攸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弟弟的嘱托。邓攸认为“义”是高于一切的,甚至于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是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当然“弃儿保侄”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但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品德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