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蓝
2019年9月,由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导演的电影《零零后》上映了。电影一播出,就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教育界的老师们纷纷说:这部电影让大家看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孩子是如何成长的,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处理方法,处处展现了人格光辉。
事实上,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幼儿园时期均是北京李跃儿芭学园的学生。他们从小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长大,受李跃儿“建构主义”式教育的影响颇深。
而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则受到了来自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影响。可以说,“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很多人。除了李跃儿,久负盛名的孙瑞雪幼儿园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那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众多教育家和教育者纷纷追随?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发现孩子》,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建构一个适合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给孩子爱、自由、尊重,以及如何帮孩子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发现孩子》的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是“爱和自由”教育理念的鼻祖。她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她终其一生都在争取儿童教育权利,开展教育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如何真正地给孩子自由,如何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潜能。
|01让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引领他们成长
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出生时就自带“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也叫 “精神胚胎”。
在精神胚胎期的婴儿需要被周围的人和环境完全接受,也需要人们的爱和尊重,才能顺利成长。
孩子的人格建构和塑造是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开始的,他们主要靠“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作者说,每个孩子都拥有吸收性心智,他们会模仿身边大人的语言和行为,他们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于自身,让其变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甚至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孩子的这种吸收性心智,可以帮他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孩子创造自然的环境,他们就能吸收到环境中好的方面。
另外,除了孩子的吸收性心智,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蒙台梭利把敏感期划分为六个,分别是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社会性行为敏感期、对微小事物的敏感期。
每个敏感期转瞬即逝,如果孩子没能在这个阶段建立对某种特殊能力的敏感性,那他可能就永远失去了习得这种特定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识别孩子是否处在敏感期?
一个很好的判断方法是,当孩子处在某个敏感期时,他会专注地重复做一项在你看来毫无意义的动作,并且享受其中。这些经验会加深孩子与自己大脑的连接,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要给孩子的敏感期预备相应的环境,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和完善他所尝试的每一个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自带学习与成长的能力,父母只要给予他们爱和保护,让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引领他们成长即可。
|02真正的“爱和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不是放任不管
请想象一个画面,你身处一个巨人林立的世界里,你身边的巨人无比强壮却又无法沟通。
当你在悠闲地品尝美食时,巨人却突然抢走你手里的汤匙,强行给你喂饭,并要求你用最快的速度把饭吃完,害你差点呛到。当你为了赴一个令人愉快的约会正在精心挑选衣物时,此时巨人却强迫你穿上他扔过来的一件衣服。
巨人的行为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扰,他们深深地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你之所以觉得不适和烦闷,并不是因为你厌恶巨人,而是因为你天生热爱自由,并希望能在生活各方面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曾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不能只靠面包而活,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享有更多精神文化和行动的自由,因为他们进行的是更为重要性的创造活动。
所谓的给孩子自由,是指让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这样孩子就能跟随自己内心的自然引导去进行各种活动。
蒙氏教育主张“非干预教学法”,他们提倡老师或家长学会放手,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适宜他的环境。
关于环境,需要父母们的反省,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准备大量对其生命发展毫无帮助的东西,那是无法真正帮助孩子的。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扔掉孩子之前的玩具,用真实的东西使孩子对社会生活有切身的体验。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后,不去干涉他,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就可以,孩子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
当然,给孩子自由并非是听之任之,不是放弃父母的职责 “不加约束地纵容”。而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规则,寻求积极有效帮助孩子的方法。
给孩子自由和尊重,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能够观察并发觉孩子不同的体能情况。每个孩子的体能不同,要因材施教。
其次,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做出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行为。
第三,则是要打消孩子缺乏建设性的念头,这些念头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成为孩子的障碍,因为它们只会让孩子的精力用错地方。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看到有个班的孩子操作教具的方法都错了,教室里杂乱无章,老师却没有干预,只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这位老师执着于尊重孩子,却忽略了孩子们此时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行为,蒙台梭利就建议这位老师让孩子们换个环境,或者去外面玩。
蒙台梭利教育法提倡的尊重孩子和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连孩子的不恰当的行为也要完全包容。所以老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细心的观察。
我们既要帮助孩子克服各种缺点,又不能伤害了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能力不足。真正的“爱和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并不是放任不管。
|03、如何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潜能
我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身体,还要为其心灵的发育开辟道路。从孩子出生,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并且努力寻找帮他们的途径。
如果大人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孩子独立完成某件事后感到非常开心和骄傲,这就说明,孩子有发展内在潜能的精神需求。
我们必须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不应该阻碍孩子的精神发展。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主人公伊夏,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美术老师尼克发现了伊夏虽然不擅长读写,但在画画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尼克老师鼓励伊夏继续在绘画领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帮他重新开始学26个英文字母和拼读。最后伊夏终于慢慢赶上了同学们的脚步。
在这个故事中,伊夏的潜能被发现了,他也因此建立了自信,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关于协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作者给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们分享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尊重孩子们正在进行的一切合理活动,并努力了解孩子们活动的目的。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要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的个性,不能让他习惯于依赖成年人。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说过,当孩子拥有掌控感,他才能慢慢发展出内驱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第三个原则是我们必须时刻都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给孩子完整的爱。孩子的情感很细腻,大人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孩子的各种情绪,并迅速做出反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孩子缺少足够的爱,就很难在生活中发现孩子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当孩子哭闹时,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也不能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孩子需要温柔的、充满关爱的话语,当他们得到关爱后,就有力量继续去探索身边的事物,继续自在地生活。
另外,书中还在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正确地孩子进行智力训练、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如何做好孩子的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
书中提到的这些方法也能帮我们去发现孩子各个方面的潜能,助力孩子的成长。
简而言之,父母提供环境来帮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时帮助他,就能帮孩子实现自我。
写在最后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如果我们能抑制自己的冲动,让孩子自由成长,并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诚挚地赞美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那我们就为孩子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愿我们能通过本书,学会如何正确地给孩子爱与自由,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助力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