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太宗得鹞①,绝②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③,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④事,因⑤语古帝王逸豫⑥,徵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⑦死,而帝素⑧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注释
- 鹞(yào):雀鹰的俗称,形体像鹰而比鹰小。
- 绝:极,非常。
- 郑公:即魏徵,他被封为郑国公。
- 白:禀报。
- 因:趁着,乘便。
- 逸豫:安逸享乐。
- 且:将。
- 素:向来。
译文
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把鹞鹰架在手臂上玩赏,看到魏徵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徵知道这件事,就走上前去禀报事情,趁机向唐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含蓄地规劝唐太宗。魏徵说得时间很长,唐太宗担心鹞鹰将被捂死,但是唐太宗向来尊敬魏徵,想让他把话说完。然而魏徵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唐太宗的怀里。
文言知识
说“素”:“素”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本色丝织品,后引申指白色或颜色单纯淡雅,如“素手”。
而上文“而帝素敬徵”中的“素”是指“一向”、“向来”。成语“素不相识”中的“素”就是这个意思。
“素”还有以下解释:
- 指“老交情”、“旧交”。如“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中的“素”。
- 指“蔬菜瓜果等副食 ”,与“荤”相对。如“素菜”、“素食”。
- 指“寒素”、“低微”。如“素士”指“贫寒的读书人”;“素族”指“寒门”,与世族豪门相对。
人物介绍
魏徵:(580年一643年)即魏征,字玄成。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文化常识
魏徵与魏征: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人,“徵”是“征”的繁体。现在,“徵”只有在表示古乐五音之一时保留繁体写法(读 zhǐ),其他情况一律简化为“征”。但是在表示这个历史人物名字时,建议还是写为“魏徵”,原因如下:
“徵”与“征”这两个字古时就有,本来是两个字。“征”本义为征伐,引申指远行。“徵”本义为征召,引申指征求、征收。
用“征”替代“徵”是一种合并异化,即将两个含义不相同的独立文字,用其中一个字包括与取代,那么另外一个文字就不得不默默消亡了。
汉字是有生命的,一个个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国文明并使这种文明得以延续至今,所以汉字的简化还是有某些弊端的。
出处
唐·刘餗(sù)《隋唐嘉话》
启发与借鉴
上文以简约的笔墨,展示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唐太宗对魏徵既敬重又有几分畏惧的复杂心理,衬托出了魏徵这一历史有名的“直臣”的形象。而魏徵也巧妙地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苗头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口碑很好的一个皇帝,他和谏臣魏徵的良好君臣关系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也是史学家啧啧称叹的贤君良臣的典范。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