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①举,审举在核②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③矣。”以为尚书郎。泰固④请还州⑤,坚许之。
注释
- 审:慎重,小心谨慎。
- 核:审查。
- 博:大,深。
- 固:执意,坚决地。
- 州:指冀州,高泰从冀州而来。
译文
苻坚召见高泰,很欣赏他,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高泰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审查被推荐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都有合适的人选,而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未曾有过的。”苻坚说:“你的话可以说是言词简单扼要但道理十分深刻啊!”苻坚任命高泰为尚书郎。高泰执意请求返回冀州,苻坚同意了。
文言知识
说“审”:“审”的本义是“考察,研究”,如“审势而行”。
- 指“知道,清楚”。如《三国演义》:“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
- 指“检查,核对”。如“审端”意思是“检查修正”,“审决”意思是“审察决定”。
- 指“详细,周密”。如《管子·宙合》:“静默以审虑,依贤可用也。”
- 指“慎重,小心谨慎”。如上文中的“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文化常识
苻坚是中国古代的氐族,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帝国的第三位国君。
苻坚崇尚汉文化,在前秦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文教发展与民族融合。
前秦强盛后,成为了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苻坚于是有意一统天下,结束乱世。
建元十九年,苻坚发动了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但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前秦遭受重创,从此走向衰败。
“淝水之战”产生的成语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役还产生了以下的成语。
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但苻坚却说:“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
后来“投鞭断流”用以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败得溃不成军。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立即大惊地对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
后来“草木皆兵”用来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
前秦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坚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顾不上饥寒交迫,没日没夜地逃跑。
后来“风声鹤唳”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
——出自《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出处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启发与借鉴
高泰向苻坚论述了治国之本在于人才,还指出获得人才的两个关键问题:审举与核真。如果不把住这两关,那么所得到的治国人才就无法保证货真价实。
“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要想长盛不衰,都需要有层出不穷的人才,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而要想发现真正的栋梁之才,审举与核真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