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精品鉴赏】林徽因: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持着那真 !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拉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一一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
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 文艺副刊)
诗苑|林徽因·《别丢掉》译/许渊冲
Don’t Cast Away
Lin Huiyin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诗苑|林徽因·《别丢掉》译/Michelle Yeh
Do Not Throw Away
Lin Huiyin
Do not throw away
That scoop of passion from the past.
Even though passion flows softly like water
At the bottom of a cool mountain spring
In a pine grove on a dark night
And sighs an elusive sigh,
You must still preserve that truth.
The moon is still bright;
The lights below the hills are still on;
The sky is still full of stars
Hanging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night for
Those words back – you must still believe
Their echoes
In the valley.
诗歌评析:林徽因极著名的一首诗,为吊唁徐志摩而写,传达出一种无奈的伤感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文坛上吊唁纷纭。《别丢掉》写于徐志摩去世后的1932年,是林徽因吊唁和怀念徐志摩而写。发表于1936年。这是一首追忆和缅怀徐志摩的诗歌,诗的总体情感基调清冷哀怨,全诗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愁绪,有一种朦胧的梦幻感,表现出诗人对这份情感的珍视。本诗中并没有直接点明对象,而是用很“松林”、“山泉”、“明月”、“满天星”等载体巧妙的托物言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的英年早逝,不仅林徽因感到很难过,陆小曼也一样感到很悲痛,整个华人文学界,都感到很惋惜,文坛上对徐志摩时吊唁纷纭,天妒英才,徐志摩时英年早逝,去世时才34岁。短暂一生,却留下许多精彩的诗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在众多吊唁徐志摩的诗当中,林徽因这首诗不得不看的,因为林徽因这首诗可以看出林徽因很珍惜与徐志摩之间的友谊,看得出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与珍重!
诗中更可以看出有着林徽因自己特殊的情感以及经历的影子,让人读出了林徽因传达出了一种无奈的伤感和悲痛。我们不妨一起细细欣赏一番,文字如下:
《别丢掉》作者·林徽因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起句就很看好这段感情,简单明了地告诉自己,在自己内心的深处,不要丢掉这份感情,哪怕他已经不在人间了,已经去世了,也不能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哪怕成了独家的记忆,也不可丢掉。
就让这份过往的热情,在你的离开后,如流水一样,很轻地流向山泉底。这里用山泉来表达,可想这份热情过往时是有多么的甜。
这流水轻轻流淌,在黑夜、在松林间,在你去世后,好像在叹息,好像感到很渺茫。但我依旧要提醒自己,即便你不在了,我依旧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保存这一份只属于你我的那真。
这夜空还是的以前的明月,依旧是美丽,对面是一样的隔着山的灯火莲灯,满天都是星星一闪一闪,景还是从前的景,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一切都照旧,都还在,只是你去了哪里?只有你的人不见了。
想做梦一样的牵挂起了往昔,牵挂起了你,我向无边黑夜呐喊,要回了一句话,要你相信,即便你走了,这山谷中还留着我的呐喊回音,别丢掉。
多么美的诗,多煽情的话,虽然作者自己没有表明,但让读者读出了一份真。相信徐志摩即便去了天堂,也此生无憾,因为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好知己这般惦记着他。还有陆小曼也一直在哭摩,可想徐志摩是多么一个令人羡慕的人。
这首诗是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一年写的,可想酝酿了很久,徐志摩去世是1931年,而林徽因这首诗写成是1932,发表是1936年的事了。久久不发表,怕也是被人误会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倘若当时发表了,肯定会惹起很多人的猜疑,更是让陆小曼不快。所以林徽因即便是想及时吊唁徐志摩,也只能深深埋藏在心中久久酝酿,怕吊唁不好,怕天堂的徐志摩收到了信会笑话他的。
相信在天堂的徐志摩收到林徽因这首吊唁诗,会感到很欣慰。哪怕最终没有与林徽因在一起,但这一份纯真的友谊,是值得人去珍惜的。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1920年随父赴英读中学,后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同年与徐志摩相识并结为挚友。1924年和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后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解放后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山中一个夏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深夜里听到乐声》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的写作新诗,开始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林是1930年左右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的日子里开始提笔写作的,《那一晚》也作于这一时期。徐对其影响可以隐约地从一些作品中可以找到:《那一晚》、《仍然》、《深夜听到乐声》、《情愿》、《别丢掉》等。